近日国际足球医学联盟(FIMS)发布2024-25赛季五大联赛伤病大数据报告,为现代足球参与者与组织者敲响警钟:中场球员正成为伤病高风险群体,而赛程密集与疲劳积累是主因。
报告涵盖英超、西甲、德甲、意甲与法甲131支球队,约3900名球员,总计伤病事件接近2.4万次。总伤病率比上赛季增长5.8%,其中肌肉类拉伤占比47%;伤停时长平均为22天/次。
数据细化显示,尽管前锋与后卫伤病时长较多,但中场球员绝对伤病次数最高,占比达27%,远超边锋(19%)和后卫(18%)。尤其B2B中场球员(box-to-box)伤病风险尤甚,伤病率更接近30%。
疲劳是核心诱因之一。中场常处于攻防翻转核心位置,每场场均跑动距离11.3公里,冲刺次数21次,跑动高于其他球员约15%,但恢复时间不够充足导致积劳成伤。英超“圣诞密集赛程”阶段,中场受伤率为常规期的2.5倍。
此外,区域性精神压力也是伤病诱因之一。替补出场或轮换柄位下降的球员,在搭配期伤病概率上升20%。报告指出心理与生理共同施压,成为“隐性伤病风控难点”。
为此,TOP5俱乐部已推出AI体能监控+VR热身训练结合机制,用于躯干预热评估与补救性跑动训练。曼城对B2B中场进行实时疲劳监控,受伤率下降14%;拜仁传统压迫节奏下调整训练周期,确保重要赛事体能储备。
该报告强调:五大联赛需在密集赛程、轮换制度与体能管理间建立新平衡,爱护中场深度参与的“能量代价”,以保护核心作用稳定性并延长职业生命期。